爱国大医:鲍耀东——大医恒德,杏林广泽的神外专家

发布者:吴德建发布时间:2023-09-16浏览次数:30


鲍耀东(1920-2013),神经外科学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名誉理事、中华神经外科学会江苏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神经肿瘤杂志荣誉编委。

多次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师、核工业部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江苏省教委优秀研究生导师、国家教委优秀科技工作者、苏州市优秀共产党员。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鲍耀东教授苏州名医的光荣称号。2011年江苏省医师协会授予鲍耀东教授“江苏省医师终身荣誉奖”。

曾获辽宁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大连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江苏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四等奖6项;获核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参加编写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神经外科分册及多部教材。多次获苏州市论文一等奖。

【中国神外百年百科百人巡礼】

鲍耀东教授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鲍耀东教授,祖籍广东省中山县(现为中山市)石岐乡白石村。1920415日出生于日本长崎县长崎市。从医执教六十余载,先后任我院教授、外科教研室主任、附属第一医院大外科主任、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历任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理事、名誉理事,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神经外科学组组长、中华神经外科江苏分会名誉主任委员等职务。

会五种语言的全才 考入日本高等学府

鲍耀东教授是一名旅日华侨,自小跟随父母生活在日本长崎。他从小勤奋好学,聪慧过人,在民族自尊心的强烈驱使下读书格外用功。他不惧语言障碍,也不拒繁重课业,国语教育、日语训练、英语和法语学习统统收入囊中,很小就学会了多种语言。学业之余,鲍耀东教授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口琴队和话剧演出等文娱活动,张弛有度,全面发展。他不仅提前一年升入中学,还总是在其后的每次考试中名列前茅。

193410月,鲍耀东教授的父亲病故后,母亲回国定居上海,他一人留在长崎继续读书。彼时,日本的中学实行的是五年制教学,规定报考高等学校的考生为中学毕业生,但对于成绩特别优异的,并读完中学四年级的学生,也可以报考高等学校。鲍耀东教授时年虚岁十六,作为一名成绩优异的中学四年级结业生,获得报考高等学校的资格,独身一人赴东京投考。19354月,他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全日本最好亦最难考、并被日本人称之为天下的一高的日本国立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在那里,除了学习英文之外,鲍耀东教授还要学习德文,加上他中学学习的其他语种,堪称五种语言齐傍身。

在校期间,鲍耀东教授一如既往克勤朝夕,亦不忘关心时局、关心远在大洋彼岸的祖国母亲,她的一举一动都时刻牵动着鲍耀东教授的赤子心。

时局变化 立志学医救死扶伤

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日本特高课开始对中国留学生百般刁难,并对中国留学生的言行实行监控。这一切,激起鲍耀东教授和中国留学生的极大愤慨。

1937年,“8.13淞沪抗战”爆发。这一年,鲍耀东教授刚好返沪探望母亲,也目睹了抗日的烽火。无情的战火激发了他高涨的爱国热情,他曾一度有留学德国、放弃日本学业的计划,后因筹措经费实在困难只得作罢。19389月,鲍耀东教授重返日本继续学业。19403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日本国立东京第一高等学校。毕业后,同年4月考入日本国立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现为九州大学医学部)。

良相济世,良医救人。鲍耀东教授回忆起立志学医的由来,他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在影响着他:

一是受大姐和大姐夫的影响。他们积极鼓励他学医,且当时他们在上海开私人诊所,救死扶伤的场景常常令他非常感动。

二是二姐和两个弟弟均先后死于肺结核,使他下定决心学医救人。

三是受到“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古训的熏陶。

在日本国立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读书期间,外科石山教授的言传身教给鲍耀东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石山教授不仅睿智幽默、学识渊博,而且医术高明、治学严谨。他学术水准很高的临床授课和漂亮完美的外科手术,使鲍耀东教授终生获益。

回到祖国怀抱 奉献医者仁心

1943年,鲍耀东教授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被导师留校工作,在日本国立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第一外科讲座任助教、医师和研究员,并继续攻读医学博士学位。当时,太平洋战争爆发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鲍耀东教授深感混乱时局下的责任重大,他不敢懈怠。每天,他总是早出晚归、争分夺秒,即使到了星期天也很少休息。紧凑的医疗和教学工作实践,提高了鲍耀东教授独立工作的能力。加之刻苦操练外科手术基本功,鲍耀东教授的手术技能也有极大提高。在这期间,他不仅开展了胃癌的淋巴腺转移等方面的一系列研究,且开始关注神经外科方面的临床业务,参加了数例颅内手术工作,临床医疗水平和经验急速飞涨,也为他今后的医学研究夯实了基础。

1945年春,当时已成为临床业务骨干的鲍耀东教授顺利获得博士学位。此时,鲍耀东教授满腹丘壑,亟欲实现理想,离日回国势在必行,报效祖国时不我待。他不顾归国路途的险阻,不顾战争的残酷,毅然踏上回国的旅途与家人团聚、与祖国守望。

归国之初的鲍耀东教授,没有了学生时代的安逸,马上要面临的是极其混乱的局面,他仿佛早已做好心理准备,他视死如归、勇敢刚毅,他奋不顾身、夜以继日地投入到上海市红十字会组织的医疗急救工作中,切实体会到了战争之于人民的灾难深重,人如蝼蚁,可悲可泣。

与南通医院结缘

19471月,鲍耀东教授与南通医院结缘,担任医院的外科主任和教授。194910月,新中国建立后,南通医院先后成为苏北医学院和南通医学院的附属医院。他满腔热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到人民健康事业和卫生教育事业中,先后任南通医院外科主任、苏北医学院和南通医学院教授及附属医院副院长、外科主任等职,他勤奋敬业、埋头苦干、艰苦创业的事迹受到党和政府及人民群众的好评。

为了学习苏联先进的教学经验和东北地区先进医院的管理制度,19522月至4月,鲍耀东教授参加了南通医学院组织的东北参观团,到北京、东三省等地高校和医院参观学习。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1955年起,鲍耀东教授经常到徐州、南京、无锡、苏州等地,督查和指导在外地实习的南通医学院同学的工作和学习。

通过上述走访实践,鲍耀东教授结合工作实际,不断改进管理制度、医疗工作及教学方法。尤其是鲍耀东教授的外科临床教学深入浅出、融会贯通的授课方式,深受师生们的赞誉和好评。

鲍耀东教授一路奋进,一路开创,思想觉悟向更高境界迈进,于1956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奏响了人生新的颂歌。

调入苏医 教学培训两不误

1957年,全国部分高校院系调整,人民政府决定将南通医学院部分南迁,组建我院。鲍耀东教授接受上级命令后调入我院(今苏州大学)和附属第一医院(今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

鲍耀东教授在苏医执教期间,先后任我院教授、外科教研室主任、附属第一医院大外科主任、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等职。为了学习苏联先进的医疗技术,鲍耀东教授脱产参加了我院组织的俄语学习班;担任我院出版的《译丛(苏联各科医学论文翻译版)》编辑,审编各地作者送审的翻译稿。在鲍耀东教授的主持下,苏医附一院大外科分科工作陆续展开,向正规化迈进,各项业务如火如荼。

1958年,北京、天津、上海等医院组建的神经外科已初具规模,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赵以成教授领导的天津医学院附属总医院脑系科最为著名,在全国位居首位。

根据我院的学科建设发展需求,以及附属第一医院组建神经外科的需要,1958年9月,我院领导选派鲍耀东教授参加受卫生部直接委托、并由天津医学院附属总医院承办的全国第二期神经外科进修班。

进修班的学员需经过严格筛选,要求高,条件严格,每期仅有6~10人有资格获得培训,大多数是来自高校的教授和大医院的科主任及高年资医师。进修班主办方和赵以成教授对学员们颇为尊重和重视,但鲍耀东教授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一名进修住院医师,跟随带教老师一起,认真踏实地完成上门诊、值夜班、查房、写病史、做手术等全部医疗工作实践。

通过一年来的学习,鲍耀东教授掌握了神经外科疾病的各种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为创建我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建苏医附一院神经外科

19599月,鲍耀东教授圆满完成一年期的进修班学业,从天津回到苏州。他带领同仁按照进修班的培训内容和要求,开始着手创建神经外科。

由于神经外科手术是一门新兴学科,需要操持特殊设备和掌握精深技术,手术难度高且复杂,加之特殊检查多,因此对人员的要求很高,大多数医师敬而远之或知难而退。然而,鲍耀东教授却迎难而上,在一无所有的年代,白手起家,硬是一点点克服了没有固定的病区和床位、人员配置不到位等重重困难。

鲍耀东教授带领大家积极开展颅脑外伤、颅内浅部肿瘤、脑脓肿、脊髓肿瘤、先天畸形等手术,首先解决了神经外科常见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问题。随着临床业务量增大、病人增多,神经外科各项业务得到快速发展,并在大家的深耕中逐步得以规范化,逐渐在省内取得了领先的水平。

1972年,在日本庆应大学神经外科工作多年的杜子威博士回到我院工作。当时,刚回国的杜子威博士,参观了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然后非常感慨地说:“我真没有想到苏州还有这样一个水平较高的神经外科。”之后,杜子威博士任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在国内首次运用动脉瘤夹治疗脑动脉瘤。

鲍耀东教授非常欢迎杜子威博士加盟他们的团队。因为,他不仅是一位有爱国热忱和品德高尚的华侨,而且是一位临床经验丰富和具有真才实学的医生,尤其他回国时带来了整套显微神经外科器械及大批脑神经研究室的设备,为我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苏医附一院打响培训品牌

从1972年开始,我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就举办了进修班和学习班,承接了培养全省及华东地区大批进修生的任务,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

鲍耀东教授在治学中严谨、求索、耐心、细致、执着的教学方法,令广大学员至今印象深刻,很多当时的学员已经成为当地神经外科创始人或学科带头人,他们对鲍耀东教授耐心细致、不厌其烦的授课情景仍记忆犹新,感激不已!

1978年,我国授予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导师的时候,鲍耀东教授成为首批硕士研究生导师之一;1981年,我国授予第一批博士生导师的时候,他又成为全国神经外科五位博士生导师之一。鲍耀东教授一直将为国家培养神经外科人才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教书育人方面,他以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厚的专业知识、勤勉的创业精神和启迪后学的创造思维,培养了10名博士研究生和10余名硕士研究生。

鲍耀东教授带教研究生、博士生时,教学方法自成体系。鲍耀东教授常常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自己确定科研方向,学会查阅文献、利用文献以及探索各种学术研究方法。他在宏观层面及关键环节给予悉心指导,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耐心商量并给予支持。这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无疑赋予了学生极大的发挥空间及成长空间。大家的学业进步迅速、稳扎稳打,均能独当一面。

鲍耀东教授带教学生临床实践时,一丝不苟、循循善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创科主任陈忠平教授,是鲍耀东教授当年的博士生。他对鲍教授认真细致的临床分析印象深刻:“记得有一次一个病人做了CT显示有脓肿的表现,我们当时考虑他是脑脓肿,而且还做了穿刺,也抽到了脓液。但是鲍耀东教授提出质疑,提醒我们不要轻易下结论,他询问我们是否做了培养,就算证明抽出来的确实是脓液,也有可能不是脓肿,可能是肿瘤中心形成囊肿后感染引起的。最后经过仔细检查,证实这个病人根本不是单纯的脑脓肿,而是脑转移瘤。”这段经历,对陈忠平教授未来的行医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寥寥几人到现在这样一个朝气蓬勃、梯队结构合理、人才济济的团队,无不倾注着鲍耀东教授的全部心血和智慧。六十多年前他创建的神经外科,如今已是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亦是江苏省神经外科领域唯一的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

大医恒德 全力以赴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面对病患,鲍耀东教授总是尽心尽力,从不轻易放弃对病人的抢救。他常说:“作为一名外科医生,要尽一切努力抢救外伤病人,尽管并不一定能做到每次抢救都成功,但为了抢救成功,再多尽一份努力也是非常必要和值得的。”

有一次,一位身怀六甲的孕妇,不幸身患脑膜瘤,生命岌岌可危。有幸的是,她被送到我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是鲍耀东教授接的诊。鲍耀东教授接过这一艰巨任务,审慎观察病情,精心设计手术方案,力求尽最大可能保全母婴生命,不放弃一线希望。为此,他无惧风险、胆大心细地实施手术,精湛的手术技巧为孕妇切除了重达一斤多重的脑膜瘤!数月之后,女患者顺利康复并顺产了一名健康的男婴。病人及其家属万分感激鲍耀东教授“一刀救两命”的恩情。鲍耀东教授的医术无愧为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他的医德更是患者阴霾生命中的温暖曙光。

旅日华侨战终生 仁心精诚终登顶

活到老,学到老。优秀的人都有持续学习的能力。鲍耀东教授为了跟上日新月异的形势,经常运用电脑上网浏览,以获取各种信息,始终保持着对医学专业的敏感性。

活到老,干到老。年逾花甲的鲍耀东教授,仍坚持奋战在心爱的岗位上,承担着专家门诊、院内外会诊、查房、疑难手术、著书立说、支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等工作,以及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职称评审等繁忙的事务。

1990年,已是古稀之年的鲍耀东教授,应邀赴日本藤田保健卫生大学用日语给学生上课。他所上的课程《脑血管痉挛》,因内容精彩而博得该校师生的高度评价和赞誉。

1993年,鲍耀东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第52届日本神经外科学会,大会主席将他作为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在主席台大屏幕上作重点介绍,足见鲍耀东教授在国际神经外科学术界的地位。

在国际交往和学术交流中,鲍耀东教授深深地感到并强烈地意识到:“十年文革”使我国的医学水平与国际上的差距拉大了,要想奋起直追,人才是关键。

鲍耀东教授行医、执教、从事科学研究六十余载,为我国神经外科的发展呕心沥血、奋力拼搏。他在脑血管痉挛和脑移植的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他的《胎儿肾上腺髓质组织培养脑内移植治疗帕金森氏病系列研究》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先后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参编医学专著多部。

2006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大会上,大会向为我国神经外科作出杰出贡献的鲍耀东教授等专家教授颁发了荣誉证书。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在荣誉证书上题写的颁奖词为:“中国神经外科的辉煌,离不开您的艰辛奉献。”

“三不看”的长寿人生哲学

鲍耀东教授目睹过“二战”的残酷,也经历过“文革”这段不堪岁月。耄耋之年,他仍耳聪目明、身板硬朗、思维敏捷、清癯儒雅。他精神矍铄的身影,活跃在专家门诊、病区例行大查房、医院图书馆、研究生开题及答辩会等各种场合。

耄耋之年的鲍耀东教授回首人生,感慨地说:“我看眼前,把每一个今天都过得开心,过得有意义。”这是独属于鲍耀东教授的一套长寿哲学。

他如此健康、寿元无量,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得益于年轻时候的锻炼,中学时代的鲍耀东教授为了使自己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在每年的暑假经常到海滨海水浴场去游泳,并在岛屿之间来回畅游,籍以强身健体。另一方面是鲍耀东教授一直坚持他的养生要诀——“三不看”,即不往前看,不往后看,也不往左右看。

“不往前看”是不一味地担忧未来。如果老年人一味向前看,就会看到步履蹒跚的衰老、辗转病榻的疾病、形灭神灭的死亡,继而会生出许多悲伤来,对身体健康不利。

“不往后看”是不总是回首过往。现在的老年人在过去的历史时期中,身心或多或少都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如果在进入心理脆弱的老年期后仍时不时地“回首悲凉”,必然会陷入凄凄然而不能自拔之中。

“不往左右看”是不和那些高工资和高待遇的人比。心里要坦然,一看一比,难免会发生忧怨和烦恼,致使身心受损。

这三不看哲学,凝结了鲍耀东教授豁达的一生,是他一心朝着目标,德高望重、泽被后世、无私无悔、甘于奉献的一生。

 

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2%8D%E8%80%80%E4%B8%9C/3817817?fr=ge_ala

神外资讯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Q0NjA0NQ==&mid=2651482883&idx=4&sn=07f7b81ac9f61b99c2db9df07fc7f583&chksm=bd17e1318a606827e9079efc53156f4e22d04486e390b8d2a1efe42477d753cfe59ca0a5dd02&scene=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