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发表我校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与美国杜兰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合作研究成果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11-20浏览次数:1326


2013年11月18日,以何江和张永红为共同第一和通讯作者、以苏州大学为第一单位的研究论文“Effects of Immediate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on Death and Major Dis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The CATIS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医学期刊JAMA。何江教授是美国杜兰大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主任,苏州大学兼职教授。自2007年至今,何江教授团队与张永红教授团队合作,在脑卒中临床和流行病学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该文是双方合作“中国脑卒中项目”的第一篇论文,也是近年来我校学者首次于该刊发表论文。JAMA是国际最具影响的四大医学期刊(NEMJ, Lancet,BMJ和JAMA)之一,目前影响因子为29.9。

目前,虽然对于有脑卒中病史的高血压患者实施降血压治疗可有效地降低死亡率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但对急性期的缺血性脑卒患者是否需要积极的降血压治疗一直没有定论,这也是困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临床问题。合作双方针对这一医学界普遍关注的重要临床问题开展了研究工作。该研究由我校和杜兰大学领衔、国内26家医院参加,采用多中心、单盲分组和盲终点的随机化临床试验的方法,于2009年8月至2013年5月间,共纳入具有高血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071例(发病48小时内),其中2038例被随机分配至降血压治疗组,2033例被随机分配至对照组。随机分组后,降血压治疗组除实施常规治疗外,立即开始降血压治疗,并且实现24小时内血压降低10-25%7天降至140/90mmHg的降血压目标(7-14天维持血压正常),而对照组不降血压(实施常规治疗)。研究结果显示,24小时内,降血压治疗组的收缩压由入组时的平均166.7mmHg降至144.7mmHg(平均下降12,7%),对照组的收缩压由入组时的平均165.6mmHg降至了152.9mmHg(平均下降7.2%),入组24小时后,两组的平均绝对差值为9.1mmHg95%CI: 8.1-10.2)。分组7天之后,降血压治疗组的平均收缩压为137.3mmHg,对照组的平均收缩压为146.5mmHg,两组的平均绝对差值为9.3mmHg95%CI: 8.8-10.1)。在入组14天或出院时,降血压治疗组(683例)和对照组(681例)的主要结局[死亡和严重残疾(MRs3]发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比值比(OR)为1.0095%CI,0.88-1.14)。经过3个月的进一步随访,降血压治疗组(500例)和对照组(502例)的主要结局[死亡和严重残疾(MRs3]发生率也没有显著性差异,比值比(OR)为0.9995%CI,0.86-1.15)。研究结果提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采用积极的降血压治疗并没有降低或提高住院期间和发病后三个月内的死亡和严重残疾发生的危险。因此,对于具有高血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是否应该降血压治疗,除收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外,医生应根据患者个体的具体临床状况来判断,而不是像以往普遍采用的一律不降的原则。

该项研究成果于JAMA发表的同时,还在2013年美国心脏科学大会上作大会报告,该研究结果的发布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多家新闻媒体予以报道。与会学者认为,这是一项非常有价值且意义重大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降血压治疗的临床效益提供了直接证据,对于急性期血压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项研究得到了苏州大学江苏省血液转化医学优势学科、美国杜兰大学和美国Collins C. Diboll基金的支持。

附:论文链接

Effects of Immediate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on Death and Major Dis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The CATIS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科研办公室)